热门关键词:百度百度百度

咨询热线:

023-6371-5737

太阳游戏官网·(中国)集团有限公司
中华民族名医像68=王士雄:博采众长的温病大家
浏览量:11171    From: 太阳游戏官网·(中国)集团有限公司    Time:2022-01-10 12:22:31
王士雄:博采众长的温病大家
□ 黄英华 梁永宣 北京中医药大学

画作由王岚创作,薛永年题款,李俊峰提供。
清代有多次瘟疫大流行,即便是康乾盛世时期的富庶江南也未能幸免。嘉庆二十五年(1820),真性霍乱由海路传入中国,一场清朝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瘟疫在闽广一带迅速蔓延,几乎波及大半个中国。时势造英雄,疫病流行期往往会诞生对抗疫病的名医。此时,温病四大家之一的王士雄正在发奋研习医籍,为挽救黎民于灾祸做准备,也在为撰写《霍乱论》《温热经纬》等传世医籍而蓄势。
生平动荡 潜心学医
王士雄,字孟英,小字篯龙,又作梦影,号半痴山人、随息居士、华胥小隐、睡乡散人等,晚号梦隐;居室题名“潜斋”“归砚”“随息”。他生于嘉庆十三年(1808),卒于同治六年(1867)。其字、号、别称、室名不断变化,与时局动荡对生活、心境的影响不无关系。王士雄祖籍安化(今甘肃庆阳),后迁盐官(今浙江海宁)。乾隆年间,因海宁水患,其曾祖父携家人迁居浙江杭州。其母是杭州人,育有王士雄兄弟六人,可惜他的三位兄长均幼年夭折。曾祖父希望王士雄将来能与篯祖、即传说中的彭祖同寿,因此命其小字为“篯龙”。
王士雄祖上三世行医为业,曾祖父王学权著有《重庆堂随笔》。可惜在他少年时期,父亲去世,未能尽得家学真传。王士雄的母亲独力支撑一家,仅靠薄产度日。王世雄自认为不适合做官,不喜八股文,故而未习举子业,只是闲暇时浏览史籍和古诗文。后为负担家计,曾去金华盐业当会计。《王氏医案三编·庄仲方序》中写道:“父尝诫山人曰:为人必期有用于世。山人志之不忘。因思有用莫如济世,济世莫如良医,遂研究轩岐之学。”由此可见,他是受父亲的影响,最终选择了学医这条道路。
王士雄的业医之路并非一帆风顺,而是深为社会动荡所苦。王士雄一生历经战乱频繁的嘉庆、道光、咸丰、同治四朝,尤其是咸丰、同治二朝,为中国局势发生巨变的时期,对外爆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,内部太平天国运动如火如荼。当时,王士雄生活行医主要集中于浙江、上海,而江南恰是国内外战争的主战场之一,为避战乱,只能屡次举家迁居。
咸丰三年(1853),太平军攻占南京,江南为之震动,他被迫移居海宁北乡的渟溪。太平军攻陷杭州后,他又逃难到嘉兴。同治元年(1862),太平天国运动后期,上海略现稳象,他便迁居于此,彼时已50多岁。他在《随息居重订霍乱论》中写道:“携一砚以归,然贫无锥地,赁屋而居。或问故,曰:余继先人志耳。乃颜其草堂曰‘归砚’,辑《归砚录》以见志。”多番逃难令他穷困潦倒,仅余一砚傍身。虽屡次迁居,居无定所,却贫而不改其志。他精研医学,医名渐盛,登门求医者满室。
著述颇丰 德泽后世
王士雄一生笔耕勤奋,著有《霍乱论》《随息居饮食谱》《温热经纬》《归砚录》等,辑有《潜斋简效方》《潜斋医学丛书》《四科简效方》等,还整理了许多医学文献,如校订魏之琇《续名医类案》,录其中按语,并加评按,成《柳州医话》;评校徐大椿《洄溪医案》,参订徐大椿《慎疾刍言》而成《医砭》;参订沈尧封《女科辑要》而成《女科辑要按》等。
道光十七年(1837),江浙霍乱肆虐,次年王士雄所著《霍乱论》刊行。此时,30岁的王士雄医名已显。他发现流行的霍乱与以往医书中的记载大不相同。《诸病源候论》《三因方》等医籍中均说霍乱的致病原因是“风冷”,这使医家思维大受局限,王士雄也目睹了许多误治的患者。他潜心研究,发现霍乱分寻常吐泻霍乱和流行性真性霍乱。以往医籍中记载的多为寻常霍乱,往往由于起居不慎,感受风冷,肆意吃冰冷瓜果等引起,此为寒霍乱。而真正为祸甚广的是真性霍乱,这种多属热霍乱,是现代医学所指的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传染病。真性霍乱凶猛无比,所到之处常举家染病而死,蔓延之快令人措手不及。官府虽然采取一系列措施救治,奈何疫情太迅猛,一时间忙乱不堪。因亲历惨况,不忍生灵涂炭,他很快著成《霍乱论》,以广其说。后旅居上海,正值霍乱猖獗,他又将原书重订,更名为《随息居霍乱论》。书中对霍乱的病因、病机、辨证、防治加以辨析,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,总结出一套遣方用药之法。曹炳章在《中国医学大成总目提要》中称赞这部书“实为治霍乱最完备之书”。医家依照他的方法治疗,常收效显著。王士雄为霍乱疫情的控制作出了贡献。
在食疗养生方面,王士雄提倡充分发挥食物“处处皆有,人人可服,物异功优,久服无弊”的长处,著有《随息居饮食谱》。
在书中,王士雄将饮食分为水饮、谷食、调和、蔬食、果食、毛羽、鳞介七类,涵盖了生活中几乎所能涉及的全部种类。他引用《中庸》之语,强调:“人莫不饮食也,鲜能知味也”。因此,在学习前人食疗理论的基础上,他通过亲自品尝、比较、总结食物的性味,积累了丰富的经验,详细记载了326种食物的防病、治病功效。他指出,有的食物单味就可代替药物,如梨汁为“天生甘露饮”,可润肺、养阴、濡燥,应推而广之。
该书不但广纳前人之论,吸取民间验方,还以亲身实践为依据,提出新的食疗方法,推动了中医食疗理论的发展。如书中介绍“苋”时,首先谈到原物具有补气清热、明目滑胎、利大小肠的作用,遇蛇、蜂、蜈蚣螫人时,可捣汁服、渣敷患处,之后摘录徐大椿用苋煎汤热熏法治好目盲验案,最后则谈了自己对苋的认识:“本草苋通九窍,其实主青盲明目。而苋字从见,益叹古圣取义之精。”
创建治法 完善理论
王士雄著述甚多,尤以《温热经纬》一书流传最广,影响最大。此书集温病学说之大成,特点是“以轩岐仲景为经,叶薛诸家为纬”。书中关于温热病的病因病机理论多源于《黄帝内经》《伤寒杂病论》,治疗理论则多取自叶桂两家,风温病证治多取自陈平伯,疫病论治多取自余霖,可谓广采众家之长。同时,该书以按语的形式表达王士雄自己的观点,对前人论述有所阐发。值得一提的是,王士雄对《素问·热论》中的“今夫热病者,皆伤寒之类也”并不认同,他认为伤寒和温病是两种不同的病。在对温热病病因的认识方面,他归结为外感温邪与伏气致病两点,并指出两者的传变方式有很大不同。在尊经崇古的思潮下,他能对《黄帝内经》中的理论进行辩驳,实在难能可贵。
王士雄结合自身临床经验,创建了一系列温病论治方法,完善了温病学说。《温热经纬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晚清温病学说发展的水平,是学习温病理论的重要参考书。该书对前人的认识较为深入,又包含许多独到见解,故而得到了非常广泛的传播。《温热经纬》自刊行以来,已被反复刊刻传抄数十次,足见其在温病学发展中所具有的重要学术价值。
王士雄生于乱世,一生境遇坎坷,但他敏而好学、矢志不移、潜心医学、勤于临证,对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。